春天多到户外运动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和望远,缓解视力疲劳。其实,户外活动不仅可以让眼睛得到放松和休息,也可以让心情变得更加愉悦。 体育运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帮助他们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不仅如此,体育锻炼还可以调节青少年的心理和情绪,提升自信心等。“从科研数据上看,体育活动和锻炼可以舒缓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和同伴交流沟通、在运动中对抗可以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产生和增加积极情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育学科负责人李佑发说。他表示,应该鼓励学生多到户外进行运动。“现在是春天,树木花朵都在生长,外面会慢慢变成绿色,在天然的绿色环境和自然阳光下活动比在室内活动更有益于产生积极情绪,能有效降低和预防焦虑。户外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运动对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压力释放具有显著影响,赛事活动则为青少年参与运动提供了机会。在竞技活动中,青少年通过双方对抗分出胜负,能够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提高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展示类活动也为青少年提供了舞台,增强了自信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说:“以学校常见的‘跑操’,也就是耐力跑为例,能够释放学生多余的能量,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其缓解压力和释放焦躁。一些轻度对抗、有一定竞争性的体育项目则有助于青少年慢慢积累自信心和培养竞争意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好处,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参与这些项目。”除此之外,徐建方还建议学校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班主任可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活动或组织班级运动比赛,体育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体育游戏,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间隙得到放松。学校还可以与家长沟通,鼓励家庭支持孩子的运动习惯,如一家人共同进行户外徒步、骑行等活动,推动学生运动锻炼习惯的养成。”(转自3月28日《中国体育报》06版) |